樊安日常
目睹了初二宫里校场上那一幕的亲贵们,开始私下里打探陈知府的相关事宜,各自都有着自己心里盘算,才打听到陈家一家寄住在客栈的小院里,就听说初四一早,陈之浩带着一着老小启程回樊安了。得,这下没机会继续探听拉拢了。
陈之浩本计划初六启程回樊安的,但经过初二那日的盛况,回去后就立即跟燕加商量提前走。连带给皇上递信都是那几名护卫传过去的。燕回和陈之陈浩一样害怕牵扯太多想早日离去,罗大全巴不得早点走,棠棠已经等不及想回去跟大虎吹嘘他在京城甚至皇宫的见识,向氏一向都听众人的,只有麦黄和青央还有些意犹未尽,不知何时才能再来京城一游。
陈之浩一家走了,但京城还是有人在探听,不过打探来打探去也都是以前所知道的事情,不过这陈之浩的确不凡,当年掉在末尾的贡生得了从六品的知州,当个知州三年就让沅州名声响透全国,升知府后又在当年襄王案中立下功劳。一些人在朝堂上开始关注樊安府,可一连几年樊安府都没有大事发生,有的只是税收逐步增长,百姓生活越来越安稳,在京城里樊安府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,做的越来越好。谁叫樊安府的名声好呢?
陈之浩一家马不停蹄,四个护卫高头大马的护在马车两边,比来时路上气势强了不少,陈之浩一行人就不再为安危操心,路上吃穿住行又多了人打点,轻松不少。
陈之浩一行人回到樊安已是正月底。当陈之浩把皇帝给的玉佩交给燕回时,燕回也惊呆了,都不敢相信去京城过了一个年,回来时就已变成可调动国家兵马的人。燕回只觉得自己平平安安的,根本不需要这东西,陈之浩详细解释给燕回说,在本朝一般皇子公主至少都配有两百人的护卫,太子至少配有五百至一千人的护卫,而如她这样的长公主也可有五百至一千人的护卫,这些护卫除了日常保护皇子公主们的安全,也是体现地位尊贵的一种方式。燕回只得把玉佩仔细收好,对皇上给的四人也做了安排,两个女武士一个叫玉华,一个叫玉碗就扮着女仆跟她在身边,两个男护卫一个叫玉章,一个叫玉山燕回让他跟着陈之浩。她其实替她们呆在自己身边无用武之地而委屈,只听他们的名字都是带着辈份的,应该都是有真本事的人。陈之浩则安慰燕回,不必替他们委屈,这是他们的宿命,也是皇上的心意。陈之浩平常大多呆在知府衙门,这下棠棠听说两护卫武功好,就天天缠着要跟着护卫们要跟他们练武,护卫们被他缠得没法,偶尔也只得教他。
陈之浩从京城回来之后,给京城的折子都只说些平常事件。但每个月都会给皇上上一份密折,别人不知道这密折的内容,其实这密折里陈之浩上疏的内容并不多,主要是燕回每个月都给皇帝爹写一封信。
信的内容就是家里出了什么事,自己这段时间做了什么,儿子学了什么新的东西,陈知府又做了什么,还时常把民间听来的家里长短写在信里。皇帝居然每月也给她回一封信,信里也说某日里某位大臣惹了他,某日御善房做的食物合不合味口,某日某位又献了什么宝贝给他……
燕回开始写皇帝写信多少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,可写了几回也就喜欢起来,她喜欢和皇帝爹聊天,她不论说什么,皇帝都会认真回复自己的看法,她说了过界的话,皇帝也没有介意过,可能这世上与她说真正心底话的除了陈之浩也就这个皇帝爹了。燕回想着那高高在上的皇帝,大臣们日常跟他说的都是家国大事,后宫的嫔妃子们大多平衡前朝的手段之一,嫔妃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,皇子们都争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皇帝看。只有她这个连公主封号都没有生活在民间的女儿,能够让他放松片刻说些生活日常,抱怨些烦恼琐碎。所以日理万机的他,每次送来的信都不短。
从京城回来不久,麦黄和青央都十八岁快十九岁了,向氏为他们的婚事着急,青英是完全不愿意谈及婚嫁之事,向氏就准备先办麦黄的婚事。正巧顾家就递来信息,说顾大东家的小女儿今年正好十六,向氏和罗大全为这也挺苦恼的,因为顾氏与燕回做过生意,而顾家是生意人,到时候顾家女嫁过来得了内幕与娘家的关系又如何处理,当然向氏和罗大全最担心的是,成了这桩婚事会涉及到燕回的利益,如果处理不好,到时候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。罗大全夫妇的担忧被顾家知晓后,顾大东家专程约了罗大全一回,表示如果婚事能成,绝对不会让年轻的夫妇难做,顾家一向都是诚信经营的商家。其实不怪乎顾家这样保证,现在陈之浩年纪轻轻已是一府之主,将来官只会越来越大,顾家作为商人赚再多的钱也不敢与官府为难,民不与官斗,他们生意做的再大也只是民。现在谁不想与陈之浩扯上些关系,他们顾家与陈之浩以前有交往,就已占得了先利,陈之浩已不可与往日同语。
无独有偶,不久胡家也传了话过来,胡东家的独子今年也刚弱冠,想求娶罗家女儿青央,青央嘴上不同意可玩不过她娘,带着相见回来后也就不再多说什么。这样青英和麦黄的亲事都提上了议程,向氏忙得不亦乐乎。
燕回帮着她娘准备弟弟妹妹的婚事,妹妹青英的婚期定在来年的二月,弟弟麦黄的婚期定在来年的十月。燕回也考虑到实际问题,弟弟成亲后她如果再住在娘家,那就不合适,而且这地方也不够住,家里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就跟家人商量着她搬到府衙去住,陈之浩当然没有意见,罗大全夫妇不舍得女儿,可燕回句句在理,又不是要与家里疏远,以前在蓝溪村也不住在一起,都完全不影响亲近。罗大全心里最别扭的,他不知道现在该如何对待燕回,面对陈之浩时他还自然些。燕回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。
这里燕回决定搬到府衙住了,当然她先去看了过了一回,然后就扯着他爹罗大全一起去看要如何改造屋子,打什么样的家俱,指使着罗大全做这做那,又一口一口爹巴心巴肠的叫得罗大全全身舒畅。罗大全为她搬家的事忙活,燕回又跟在后面递茶递水,让罗大全心底的那隔阂一下子就没了踪影,知道这女儿没有因为新人忘了旧人,跟他还如以往一样的亲,随着也恢复了往常该有的样子。
五月底,燕回搬回到了知府府衙居住,陈之浩高兴得很,这样他跟燕回一起的时间更多些,他中午也可以吃燕回准备的午饭。燕回每天早上打扮得如普通妇人般闲逛各个街市,只是身后跟着两个仆人,毕竟府城有这么大,所以燕回每天出入市场还是挺自在的,也在市场上结识了不少人,听到许多民间的故事,听着有趣有感悟的就写给皇帝爹看看。
七月的一天,燕回在菜市场买菜时。见往常卖豆腐的常大娘几日的不在,很是疑惑。听旁边卖香油的林大嫂说,因为常大娘家的儿媳妇难产没了,留下了刚出生的小孙子弱得很,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,林大嫂一边说着一边叹息常大娘的儿媳妇刚好十六岁,去年才嫁过来的。几日下来,林大嫂就跟燕回盘点着周围那些难产去了的媳妇,时不时叹息生孩子真是女人的鬼门关,叹息女人命苦。
林大嫂的话让燕回想到当初陈之浩为了让她晚两年生孩子,把圆房的事情推迟了两年,看来陈之浩是真把她放在心上的。不免又想起大伯家的二哥因为沈二嫂当年的事,到现在都还单身,似乎他被那件事打倒就再也爬不起来。想来陈二哥对沈二嫂也是情深意切的吧。
晚间,燕回就跟陈之浩提起这件事。陈之浩急切的拥着燕回,问起燕回生棠棠的前前后后,这些年他一直没有问过燕回当年的事。他不敢问,生帕当年的事再扯出来让燕回心里难受,那三年的是他心底的一块伤,尤其是燕回生棠棠他都不在她身边。
这时,燕回说起生孩子的事,他再也忍不住问出来。燕回知道这家伙对女人生孩子这事情心里存着恐惧,这些年他没有提绝对不是他不想知道。既然他问起,燕回就细细地讲与他听,只有前三个月反应比较大,时常呕吐,到后期生活有些不便,腿上有点水肿,每日方便次数明显增多,脸上长了些麻斑,其它也就没有什么了,生棠棠之前,她刻意注意饮食的份量,每日里都坚持散步,到生棠棠的时候还算顺利,痛了三个时辰就生了下来,没有出现难产的现象,不过生孩子真的是很痛,痛得想一死了之,但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时又感到一切都值了,幸福得掉泪。棠棠生下来后,她一直坚持自己喂养,孩子身体好,长得壮实,生病都比一般孩子少,只是棠棠精力旺盛,比一般孩子调皮,所以每天都需要几个人换手带才能搞得定。
燕回短短的一段话,就把怀胎十月,养孩子三年说完。陈之浩却从中体会到了她的艰辛不易,言语从来都不足以描述生活的艰辛,他紧紧拥着燕回,一遍又一遍亲着她,对她说对不起,他没有陪在他身边。这事过去了这么久,燕回本不想再提,更不想看他再自责,她回应着安抚他,两人亲着就上了火,自是半夜的翻云覆雨。
次日,燕回抚着酸痛的腰,想着昨晚本想和阿兄商量事情,结果给跑偏了题,自己拿起来笔来写计划,她想做一个前世的那种统计调查表,关于统计分析妇女难产的原因及年龄分析表,如果能做好再进行宣传一下,让每个家庭都注意妇女的生产年龄和注意事项,是不是就可以减少难产率以及难产死亡率。还有这个世上妇女哺乳孩子到两三岁,其实一般十个月后母乳营养成份就很少,再吃母乳不仅不利用妇女身体恢复,也不利于孩子营养的补给。这世上近亲结婚的也多,其实也是不利于后代的,这些都可以一起走访,得出些数据。
妙笔阁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