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洄是观国公杨慎交的儿子,他的母亲是唐中宗李显与韦后的长女长宁公主。
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已经十五岁了,武惠妃开始在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中寻找合适的女婿人选。这年杨洄二十岁,任卫尉少卿,他逐渐进入了武惠妃的目光。
前段时间,在一个山花烂漫的春日上午,武惠妃带着咸宜公主和两位宫女,八名护卫,在上阳宫的宫殿间赏花。武惠妃已经提前通知了杨洄,让他在那天上午的那一时刻,去上阳宫赏花。
在上阳宫万紫千红的花海间的道路上,杨洄和咸宜公主相遇了,经过攀谈,两颗心缩小了距离,两人产生了对彼此的爱慕之情。武惠妃在一旁看得心里美滋滋的。
从那时候起杨洄就成了武惠妃和李隆基的准女婿了,李隆基对杨洄的印象也还不错。如此一来,杨洄和咸宜公主,就只需等待一个良辰吉日结婚了。
杨洄敏锐地觉察到准岳母武惠妃的苦恼了。一个月前杨洄曾在到麟趾殿看望武惠妃时,向武惠妃透露想助寿王李瑁一臂之力。
当时正是中午,李隆基已经去了卢美人住的殿,武惠妃独自吃了午餐。她在麟趾殿刚吃了午餐,杨洄就去探望她了。
当时,杨洄在向武惠妃问安,并透露了想助李瑁一臂之力的想法后,武惠妃说:“你真是聪明过人啊,竟然精准地看透了我正苦恼之事。”
当时,杨洄站在武惠妃面前,躬身说道:“请武娘娘为在下安排任务,在下一定尽力完成任务的。”
当时武惠妃说:“你现在是卫尉少卿,不方便去长安,你找一个信得过的下属,让他去长安监视东宫的情况。不瞒你说,本宫怕太子在长安皇城,搞什么不利于李瑁和本宫的动作。譬如他如果在本宫或李瑁经常走的路口,设置什么机关,就可能让本宫或李瑁回到长安宫城时受到伤害。”
当时杨洄说:“在下一定会办好这件事的,我会派最信得过的下属去做这件事,让他密切关注东宫人员的动向。”
时间到了一个月后的五月二十九日下午,杨洄派往长安的护卫王仁系,正坐在太极宫南面道边路沿石上休息。这个位置有一个通往南面皇城的回廊,西斜的太阳撒下的阳光被回廊檐角遮挡了一些,因此王仁系坐在这里是有些舒适的。
王仁系是被杨洄以武惠妃的名义安排去长安的,此时他已经在杨思勖领导下在宫中巡逻二十多天了。杨思勖和李瑛接到皇上召他们回东都的命令后,王仁系和兴庆宫内的太监柱子等人,已经归内侍省宦官张元芳管了。
虽然王仁系只是杨洄的一个护卫,但是有了武惠妃派他到长安皇城,辅助杨思勖等人工作的名号,他在皇城里的地位,就仅次于太子、杨思勖、张元芳,以及留守长安的一千多禁军的两位将领了。
这时候一辆马车缓缓缓从承天门大街驶进了太极宫承天门,后面还跟着十名牵着马的全副武装的士兵。
这些士兵的铠甲随时可以与外敌战斗的高级铠甲,比宫中禁军的软盔甲防御性更高。这时候虽然到了初夏,穿这样防护性好的高级铠甲,骑马乘风而来,还不算太热。
王仁系站起来跟着这十一人的车马队,进入了太极宫内。当他进入太极宫时那车马队不见了,他意识到这十一人,一辆马车,两匹马,可能是经过太极宫东南角的内门进入了东宫。
王仁系按照他预想的路线进入了东宫,他在东宫内往北走,经过了几处宫殿,到了承恩殿门外。
这是太子的居所,虽然此时太子已经携家人,以及大部分卫兵护卫仆人们一起去了东都,但是还是有两个卫兵在承恩殿外站岗。
王仁系知道刚才看到的那十一人,连人带马和马车,都一起进入了承恩殿。这毕竟是太子的居所,即使太子不在,他也不敢进去盘问马车里坐着谁,或者装着什么东西。
他躲在了一处墙角后面,用两只眼睛扫视着承恩殿门口的情况。他看到一个中年卫兵,和刚才那十一人出来了,有十人牵着马,一个人赶着马车。
承恩殿这院落门口很大,他们依次出来并不受空间约束。那中年男人说:“太子不在宫中,去东都了,因此我也无法招待你们了,实在是抱歉啊。”
那驾驶马车的年轻将领停下马车,转头说道:“我们虽然没见到太子,但是见到了他所信任的卫兵队长。我与你完成了交接,也算是完成任务了。”
那位高大魁梧的中年卫兵,向这十一人挥手告别了。这十人牵着马跟在那位年轻将领驾驶的马车后面,出了东宫,经过太极宫,向南出了承天门,向朱雀门赶去。
王仁系尾随着他们走了一段距离,看到他们从朱雀门出来皇城,向西面走了。王仁系在朱雀门外往西望了一段时间,他隐约看到那十一人的车马队,从向南的第三个路口拐入了长安城。那个位置正是西市东面的一条南北街,王仁系认为他们是到西市去买东西,或者吃饭了,也许他们要在西市内的客栈住下,第二日再离开长安城。
妙笔阁小说网